一些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观念陈旧,照搬老套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仍以教材为中心,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教育技术观念的认识还不够。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很多人对教育技术理论感到乏味,有的学校甚至直接把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取消,造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缺失,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教育技术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但一些教师能力有限,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知识,无法灵活运用新媒体,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虽然有些学校开展了教育技术培训,但由于参训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很难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牵涉许多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合作与分工。例如,可以由教务部门负责协调培训教师的工作,人事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参加的培训教师,教育培训部门负责设计培训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具体内容如下:制订合理的培训方案、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确定培训教材。
培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并非搞一次培训就能建成,需要有一整套完备的培训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激励措施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据可依。要想搞好培训,必须“事有专人,人有专责”。教育培训部门作为组织培训和会务服务的主要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教师培训,及时关注教育培训的前沿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要有计划性地组织专题培训,积极探索新媒体的教学模式,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很多教师参加培训时满腔热忱,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很少应用新教学方法,教育技术也停留在口号上,最终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培训应有的效果。首先,要着重加强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培训,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要加强沟通交流,要到教学中了解实际应用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使培训效果真正落到实处,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最后,发挥监督作用。可以对教师进行抽查,给教师以紧迫感泛亚电竞官方,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可采取“混合式教学+培训”的模式,即“面对面教学培训+网络”在线互动,这样可以将传统的培训方式与网络学习的优势进行互补,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参与培训的兴趣,大幅提高教学效率。泛亚电竞官方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内容,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信息化专业素养,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与时俱进,融入前沿的教改实践理念。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分层次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灵活运用培训方式,可采取“长短班结合”和“面对面+线下授课”的培训方式,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
利用平台的交互功能构建协作学习模式,组织受训教师协作学习,并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在线答疑,摆脱传统培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最大限度提升培训的实用性。搭建在线交流平台能促进教师间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定制学习。
必须重视对参训教师的评价。在培训的评价反馈上,可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应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需要综合受训教师的日常表现、学习情况等因素,并通过教师自评、小组互评、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中小学教师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北京市唯一的横跨三个五年的全员培训项目。“九五”时期的“四个模块”培训(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基础;“十五”时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培训,强化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识;“十一五”时期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形成了教育技术能力的规范。目前,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已接近尾声,回顾与思考近四年的工作,将为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学提高绩效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为使北京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与国家《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接轨,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为培训教材。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市专门出台了《“十一五”时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意见》,要求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完成40课时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从而提高整体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培训初期,教师中普遍有一个比较偏颇的看法,就是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掌握了信息技术就相当于掌握了教育技术。为了澄清这一糊涂认识,首先在主讲教师培训中,通过专家讲座以及配套的杂志追踪报道,逐步理清了两者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目标以及内容体系方面的不同,使主讲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的关系是: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培训的下一步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
本次培训有学习平台支持,所以为远程混合模式培训奠定了基础。为保证培训的顺利推进,经多次研讨和先行试验,探索了合适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策略。
(1)培训方式的探索。本次培训采取二级培训方式,即由北京教育学院主讲教师,为十八个区县的一线教师培训。各区县的培训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面授模式或混合模式。面授模式是由各区县分学科组班,在网络机房环境下,采用专家讲座理念引领、主讲教师面授讲解、受训学员互动参与的任务驱动及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混合模式是由市区(县)联合、人网结合、资源共享、分地管理的混合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即培训资源放在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上共享,各区县分设培训管理平台,分学科组并组织培训的实施,培训过程以1/4时间面授和3/4时间网授的方式进行。
(2)培训策略的选择。在承继“九五”、“十五”培训成果的基础上,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采用的策略是:①整个培训要在学习者对已有教学案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体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②培训过程中,注重学习者以学生的身份体验实际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自主研究、协作学习等教学策略。③培训过程中,培养学习者通过研究、讨论、实践等方式形成反思意识并完成记录。④培训过程中,利用平台组织学习者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并注重讨论结果的交流。⑤培训过程中,利用平台组织学习者及时提交学习成果并进行互评。⑥培训过程中,在保证课程内容和目标的前提下,允许主讲教师在培训方法和手段上创造性的发挥。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对培训中出现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进行了分析,从范畴、目标、内容体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认识进行纠正和澄清,并提出了在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措施。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6年,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之间推开。
2009年11月,作为培训试点省辖市——安阳市第二批学员之一,笔者通过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以往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这次培训无论从培训形式,还是从培训内容上来看,都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注重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次培训注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整体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完成了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培训感悟及浅见。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中有一项作业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笔者浏览了小组讨论学员发的帖子,发现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一位学员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都应用出来,目前感觉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讲内容。”其实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其中一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教育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我们教学的辅助和把握作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理念和方向。还有学员认为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从挂图到幻灯片再到多媒体的运用,从纸质教案到电子备课等。这种认识偏重于技术,是有失偏颇的。按照这样的认识,必然会走到信息技术培训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认识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和澄清。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如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的组织。由此产生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而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这次初级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切实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必然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研究背景:信息技术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也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生态,教育信息化从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师资培养等方面为地方普通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与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整体水平偏低的现实形成了很尖锐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显得很迫切和重要。
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共向14个二级学院发放了210份网络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83份,得到有效问卷183份,教师样本的学科分布、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接近学校教师总体结构,基本可以体现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
问卷设计按照马宁等编制的《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中的五个维度: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科研与发展,[1]设计了基本信息、意识与态度、基本概念与知识、基本能力及提升能力的需求情况五个部分,并依此设计调查问卷。
根据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日常教学观察,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以下几对矛盾:一是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的肯定与教育技术能力偏弱和在实际教学中很少应用教育技术的矛盾;这个矛盾与地方普通高校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投入不足有关,教师靠自主学习习得的教育技术能力不能很好应用到教学中。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给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应用设置了障碍。二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求的多样性与培训形式、内容单一的矛盾;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但差异明显。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常常以讲座形式进行,但这种形式并不适合以实操性内容为主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不分层次,不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师,从而影响培训效果和参训动机。三是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和培训时间集中及动机不强的矛盾。就是经常提及的工学矛盾。高校教师不坐班的工作特点使得集中培训难以实施。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也使得高校教师轻视教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只有少数教师凭兴趣参加。这几对矛盾可以总结为意识和环境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内的自身信息化意识不强,二是没有应用教育技术的环境。笔者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
从学校来讲,还是要理念引导先行,增强教师信息化意识。从教师自身来讲要提高应用教育技术认识。邀请信息化教学专家指导、兄弟院校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和本校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是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意识的高效可行的办法。
根据调查,基础设施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实施的影响因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要一定设备和环境的支持,培训后教师应用时也要提供便利、易用的应用环境。例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移动互联网、网络带宽的建设等。所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基础。
具备了信息化意识和良好的基础环境,如何让教师获得良好的教育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呢?教育技术培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是关键。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施,笔者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和社会化软件特点设计了三维立体式学习环境,面授+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移动学习(微信公众号、百度云、QQ群),这个学习环境解决了高效教师的工学矛盾、培训后续辅导缺失、培训内容老旧等问题。周红春等在《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总结的结论和体会佐证了本条策略[2]。
学校要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这样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或由负责学校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中心这样的部门负责,并出台相关政策,例如新教师入职必须经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定相关培训制度,例如培训师选聘制度、培训考勤,评定证书等;还要有相应的培训平台,这个平台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固定的地方。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策略的实施我们得出结论,培训质量主要取决于高校和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培训效果的基本保障。学习环境设计中多元培训形式、实用分层的培训内容、后续跟进的培训服务的是培训质量提升的关键。学校的健全管理机制为培训提供持续动力。
[1]马宁,陈赓,刘俊生,丁杰,余胜泉.《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5-6.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输送地,其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示范意识及独特的教育技术能力,以便能够有效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未来教师,同时满足自身教学与科研的需求。河南省有1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从教师在任职之前所毕业院校的统计结果看,32.3%的教师来自非师范类院校,其教育技术能力相对匮乏,对基础教育改革认识不够。为提升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有必要加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被培训者教育技术素养的获得为主要目标,重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1]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基础上建立的教育技术能力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2]为了了解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本课题组根据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制定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参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结合高师院校教师的特殊身份及要求,从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所期望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方式等方面设计了问卷,选取周口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和洛阳师范学院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为样本,在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法等与基础教育紧密相关的几个院系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4份,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96.9%,其中文科180份,理科192份。分析结果表明:
1.课堂教学示范意识缺乏。88.1%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教育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开阔学生视野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在回答“您在日常教学中具有指导学生合理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识吗?”时,仅16.1%的教师选择了完全具有。在回答“您具有有效指导学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吗?”时,19.4%的教师选择了具有,水平一般的占47.3%%。在回答“您是否利用专业工具软件进行示范教学?”时,30.1%的教师选择了使用。这说明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所培养学生身份的特殊性,缺乏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及在课堂中进行示范教学的能力。因此,高师院校教师要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加强示范意识,以指导师范生掌握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2.教学媒体素材处理与资源管理能力欠缺。调查显示,75.3%的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办公软件,23.7%的教师熟悉教学媒体素材处理软件与资源管理工具的使用,12.9%的教师基本掌握动画制作软件,大多数教师对所教学科的专业工具很少使用或根本没使用过。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还不能较好地利用现代化软件资源优化教学,且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畏惧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因此,培训时要加强图片、音频、视听等媒体素材处理软件的学习,指导教师熟悉并掌握常用的网络学习方式,多鼓励教师应用专业工具辅助课堂教学,并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开展研讨活动,以激发教师应用现代化软件资源辅助教学的主动性。
3.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不足。多于70%的教师熟悉教育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但对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49.5%)、网络课程(43%)等热点问题的了解不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基础,网络课程则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则主要体现在自身教育技术相关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统计显示,仅有22.6%的教师基本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24.7%的教师知道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21.5%能够应用适当的技术和评价工具开展对学生的评价,10.8%的教师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及要求,因此,高师院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影响师范生由学习中的切身体会转化为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相对一般高等学校的教师,高师院校教师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为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高师院校教师要具有积极培养师范生能正确理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态度,要积极应用教育技术辅助学生学习的能力及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其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方面。
为构建适合高师院校教师学习特征的培训模式,我们对教师所期望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查。问题“您认为最好的培训模式”的统计表明,37.6%的教师喜欢“面授+网络模式”,29%的教师选择集中面授模式,8.6%的教师认为可以采用网络培训,没有教师选择自学模式。对问题“您认为培训应采用的最合适的教学方式”的回答,34.4%的教师选择“案例教学”,21.5%的教师选择“示范教学”,16.1%的教师选择“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和“反思性教学”均占14%。这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不存在确定的模式和方法,应根据培训内容合理选择。大部分教师希望培训内容能够紧密联系教学实践,以便在主讲教师指导下能够基于自身丰富的教学与学习经验进行自主、协作学习。主体间关系所倡导的通过交往主体的平等对话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的理念迎合了高师院校教师这一学习需求,对话是交往主体间相互理解、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3][4]基于此,模式构建以“联系实际、任务驱动、参与体验、‘面授+网络’混合培训”为思路,遵循“内容、交流、共同体”的原则。[5]
主讲教师与参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共同确定培训内容,主讲教师根据培训计划合理分配学时,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按照内容设计开展教学、导学活动。培训过程,主讲教师灵活运用操作演示、任务驱动、案例研讨、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法构建学习共同体,加强交流、协作,以促进参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通过与参训教师的对话及自身反思,使主讲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共同发展。具体模式构建如图2所示。
1.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主设计培训内容。结合培训目的及调查分析,将培训内容体系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四大模块,如图3所示。在培训实施时细分为六个教学专题,分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及理论基础、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处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课件创作和信息化教学实施与评价。具体内容讲解密切联系参训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将一个真实的任务贯穿培训始终,强调参与、体验。[6]
其中,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应用旨在培养高师院校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并能基于电子学习平台与认知工具进行信息建构,实现生成性资源的能力;课件创作主要包括Authorware、Flash、概念图等应用软件的使用,旨在培养教师开发课堂辅教学资源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与评价主要是培养教师积极主动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创新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即转变教育观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能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与教学反思,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结合参训教师的学习特征合理设置培训环境。培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基于本次培训主要以校本培训为主,培训硬环境是按照培训目标及内容计划,利用周末在系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对参训教师集中进行专题培训,并由专业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调试教师用机、投影、音响、学生机等教学设施,以保证其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培训软环境则是结合参训教师的学习特征灵活采取“集中讲授、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案例研讨”等方法,注重参与、体验,通过主讲教师与参训教师及参训教师之间的平等会话,以营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3.融合主讲教师的集中培训和参训教师的网络自主学习构建培训模式。集中培训是由主讲教师通过面授、操作演示等方法集中讲解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难点内容设置学习活动,组织参训教师进行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协作学习。小组划分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6-8人一组营建学习共同体,以激发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这就要求主讲教师要具有新的教学观念,扎实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基础,并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能够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应用。网络自主学习是指主讲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适当布置学习任务,并引导参训教师基于网络自主或协作完成,以加强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消化、反思,促进实践应用。自主学习过程,参训教师可以通过好看簿记录学习日志,展示与共享个人成果,并将成果参加主讲教师发起的好看簿活动,以实现在应用中学习和体验新技术,加强参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自身学习的反思。同时,通过好看簿、QQ群等电子学习平台的应用,可以增强参训教师的亲身体验,促进其教学行为的转变。
4.结合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培训策略。体验式学习以活动为导向,强调“做中学”,适合参训教师的学习特点,能真正实现把理论学习体现在教学行为的改变上。[8][9]因此,针对不同的培训专题,以“参与、体验”为基本原则,灵活采用多种策略。例如,基本理论模块以讲授为主,适时采取“问题启发、案例分析”等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基本技能操作部分主要采取“讲解示范,任务驱动”法,基本技能掌握后,主讲教师让每一位参训教师结合自身学科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旨在强化培训内容。信息化教学实施与评价专题则采取“案例观摩,小组研讨、实践教学”法,以使参训教师能够真切地体验到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
5.考虑参训教师不同的学习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基于参训教师独立的学习意识及所在学科的不同,培训过程所提供的学习支持应具有多样性特征,以满足不同参训教师的个别需求。学习支持主要包括内容咨询与指导、资源共享与管理、技术咨询与辅导等。针对不同参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主讲教师要能结合其教育技术能力基础及时地给出合理的反馈。对于共性的问题,可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集中解答,对于不同参训教师的个别问题则进行具体辅导。问题解决过程要注重启发、引导,以使参训教师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其参加培训的内驱力。
6.综合学习过程表现和最终作品质量进行培训评价。评价旨在促进参训教师的学习,改善主讲教师的教学。主要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博客、好看簿等电子学习平台在反思与评价中的应用。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参训教师的出勤、课堂学习状况、小组活动参与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内容主要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一节课完整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创作。作品完成过程,参训教师可以通过好看簿等电子学习平台记下完成作品的过程及自身的感受,同时,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对作品相互评价,以帮助参训教师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的作品,从而反思、完善作品。
1.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等同于信息技术培训。培训过程,主讲教师应能够充分发挥导学作用,教学内容既要注重理论讲授又要注重方法与技术的教学实际应用,教学方法既要注重讲练结合又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以使参训教师能积极地参与培训,真实地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正确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真切地体验到教育技术培训不是脱离实践的纯技术培训。
2.注重集中培训与网络自主学习的融合。由于集中培训时间短、内容多,大多数参训教师会感到自己是在超容量地接受知识,如果不及时加以应用,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因此,要加强和规范参训教师基于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以消化与反思学习内容,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及时了解与指导参训教师的学习。
3.构建不间断培训体系。为增加培训的灵活性,确保培训所学内容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应用,应提供后续支持。即,组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以充分利用远程教学手段实现学习共同体间的交流协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习过程监控等培训相关工作,构建教育技术不间断培训体系,[10]从而解决培训与教学实践相脱离带来的问题。
[1] 李彦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9,(4):11-16.
[2] 张一春.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3] 郭浩.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新视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5-8.
[4] 裴雅彬.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模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7):98-99.
[5] 柯清超.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59-60.
[6] 李文光,余明媚.深圳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5):63.
[7] 缪蓉,施枫.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三要素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0,(3):52-56.
[8] 杜光胜.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与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对比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84-85.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对于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关键首先是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是提高广大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与教育教学质量关系的认识.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过程中,还要紧密结合学校的总体建设、日常教学、教育科研等实际情况,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
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关键,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则是根本.而加速开展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对于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本人通过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使我对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本人所在旗县处于本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中游水平,全旗中小学教师近4000人.通过对各年龄阶段、各专业学科、各学历层次教师的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基本得出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如下:
一种观点,一套方法沿袭几十年,不思变通、不想创新,对日新月异的教育新观念、新方法感到茫然.同时教师之间缺少面对面的竞争机遇,没有交往和竞争,也就没有比较、没有进步、没有创新.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一些领导对教育缺乏感情,认识不到位,对教育的关心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很多学校至今仍缺少必要的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影响了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推广工作.
部分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几乎是空白,不到30%的教师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了解或掌握偏低,不能或不擅长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调查中还发现城镇里的学生其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比老师强得多.
以上几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手段更新的步伐,阻碍了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做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个人是否具备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是否成功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及文化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驾驭和掌握这种技术的能力.
21世纪新型教育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它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学习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方式处理信息.这个过程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殊优势,构建起有效的呈现、传递、处理信息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得到充分发挥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具备较高教育信息素养能力的新型教师,才能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具有这种能力和素质的人才便是当今教育的历史使命.
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学设计,所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个关键意义在于提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以此来服务于教学.在培训过程中有意识地把现代教育理论贯穿到教学设计中,受训教师不但了解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还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在技术方面,他们掌握了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下载网络上的资源,而且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并能制作课件.
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可以在教育理念上发生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会有意识地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物理课中的电流的时候,不可能让学生真实地看到电流的走向和波形,但是我们可以把示意图做成flash,在教学过程中演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那些缺少资金投入和教学设备的乡镇农村学校以及不能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的学校提供课件,让学生现场观摩,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另外,国家现在已经开发了很多教学资源供教师下载,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大举措.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第一推动力,只有学校领导重视,参加培训的教师才能从思想上重视.从我所接触的学员情况看,部分学校领导为了不耽误本学校的正常教学,把部分非统考科目的教师或者年龄偏大的教师派过来参加培训.可是他们参加培训之后,根本就不能回去向学校的其他教师推广教育技术,导致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要想从整体上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让学校的领导意识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性,让他们的观念从根本上发生转变.只有这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彻底地提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普及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实践教育技术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保证.在参加培训的学员当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活动,但是有一部分学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认真,个别教师缺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学员的管理,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要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培训教师的方法,主要通过“认识—体验—应用—反馈—评价”的良性循环,形成“理论—技能操作—理论—实践应用”于一体的互动式的模式.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与学校日常的教学和教研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理论、听讲座是基本方法,教学实践、教育科研是最有效的措施.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分为课程进修、短期培训、校本培训、自主研修等方式.它们各具优势,其中课程进修、短期培训、校本培训都属于有组织的规模化的研修活动,而自主研修方式则属于自我提高的学习活动.学校组织教师进修计算机初、中级培训和网络知识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多层次的培训学习,如inter未来教育、学科专业软件培训等,使大部分教师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恰当地应用于教学.
培训教材中理论方面的知识占有较大比重,参加培训的学员对这部分理论知识并不十分感兴趣,他们所感兴趣的是实际操作的知识,如怎样制作幻灯片、怎样下载课件等.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知识点的讲授要有一定的技巧,可以把理论知识穿插在课件制作当中;要以受训教师为中心,以激励、鼓舞和唤醒为基调,来改善教师学习状态,并在挖掘和释放教师群体智慧的合作对话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讲授.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培养课件制作专家,而是要培养教师能够熟练使用最常见、最新、最实用的工具性系统软件,如ppt、flash、excel、word等,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收发邮件,培养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一天的远程教育培训就让我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要做的还远远不只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不断地提高。特别是30多天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通过30多天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远程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老师们组织我们分小组研讨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使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
纵观此次培训,整个培训课程内容安排充实有效,培训形式新颖有趣,我个人在整个培训期间学习的很投入,很用心,收获也很多,全面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极大的帮助。现将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主要体会有以下几方面:
本次培训我学会了Frontpage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对于搜索整合教学资料更有条理,学会了Freemind思维导图的制作,掌握了迅雷、网际快车等一些下载工具的使用,同时也体会到了利用互联网网上学习的便利,与其他学员进行讨论,也紧随时代的步伐,开始使用博客与学生进行交流,回复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给我的留言,我成了学生最知心的、可以信赖的人。可以说,网络让我很幸福。同时,我也在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而不是网络游戏,颓废、消沉的思想。
论文摘要: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促进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条件。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结合实际分析了培训的过程,提出了4个方面的培训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为此,天门市教育局积极创设条件,认真实施项目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实施策略有以下4个方面。
近年来,该市已累计投人4 001)多万元,在26个乡镇装备了60个电脑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对部分培训基地和培训点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如,投人50万元新建市电教馆培训基地,投人巧。万元更新巧个乡镇培训点的300多台电脑设备,投人100万元为各培训基地和培训点装备电子白板教室90个。形成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市电化教育馆培训基地为龙头,各乡镇培训点为依托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覆盖全面的培训体系,为深人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湖北省电化教育馆的强力支持下,该市教育局专门设置了高性能服务器,安装完善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实现了全市联网、资源共享、整体开发、综合应用。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建有培训资源馆,建立健全各培训批次和班次编排、教师分配及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掌握每一位辅导教师和每一名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实现动态监督、严格管理。目前,在该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管理平台上,教师在线辅导和学员在线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为增进广大教师的学习交流,天门市教育局抽调技术骨干,开通了全市教育系统技能培训互动交流平台。通过该互动平台,教师们可交流学习心得、探讨教学方法,平台学习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同时,该市电化教育馆设立了专班人员坚持在线互动,保持信息互通,对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第一时间分析答复,设备故障第一时间指导排除,切实保障了全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培训过程中,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以省、市、校互为支撑,上下联动的“三级培训”。
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肩负着培训全市教师的重任,是三级培训的种子选手。2010年该市被确定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试点市之后,该市教育局通过教师申请及学校推荐、专家审核等方式,精心挑选了60名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5月初,60名教师全部以优异成绩结业。
根据省级培训成绩和学科特点,通过选拔,确定了市级培训“讲师团”组成人员,从7月8日开始,“讲师团”分成27个培训小组分赴各地对全市1500名学科教师进行30课时的集中培训。
市级培训结束后,全市中小学校本培训分学校组织实施。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教研员、年级组长、科任教师全员参与培训,确保人人通过考评。
严格培训管理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在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坚持细节管理、强化过程监督、确保培训质量。
设立管理平台,给市级培训“讲师团”的每位主讲教师分配账号和密码,确定了各模块的讲授重点及作业。所有主讲教师集中备课,形成统一的教案和讲义,并将培训教案、讲义、课件、教材及作业布置内容,全部纳人管理平台中的“资源馆”,为全面开展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提供资源及下载服务。
除举办集中的现场讲学之外,该市教育局还通过在线监督主讲教师每天是否按时登陆管理平台,查看学员上线学习情况,及时布置和批改学员作业,适时安排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和小组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学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促使学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平台管理员每天统计各培训点教师和学员在线人数,监测培训进程,定期下发培训通报,促进培训工作。
为确保学员认真参与、学有所获,建立和完善了以学员培训过程评价为主导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学员教育技术能力整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终的教师专业化考核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主讲教师对学贯拳与培训的活动情况,分内容·分类别·分时段实施阶段性的3成性评价,不仅起到了激励学员的作用,而且成为教师诊断学员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该市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禾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负责人、学校校长和主讲教师职责,分解了培训工作任务。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指定了专人负责,确保了责任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局党组成员包片、机关干部蹲点的方式,向各培训点派出督导检查组,指导培训工作。各培训点严格过程管理,做到活动有记载、备课有课件、学习有笔记、课后有反思,做到了培训活动生动活泼,培训内容充实丰富。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动力。教育部早在2004年l2月就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于2005年4月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
黑龙江省在2007年开始参与到“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中,在黑龙江省教育厅师范师资处的指导下起草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草案)》,在2008年先后开展了3期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并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在全省广泛开展。
从黑龙江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培训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些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存在教师人员流动、更换频繁以及在职教师投入低等普遍现象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由于目前教师培训的项目繁多,一些地区多头管理,各有关职能部门没有沟通协调,没有对教师培训的各项目做整体规划,因此出现了重复培训现象,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
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范,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的结果就是学员在参加培训后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将技术应用于教学,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技术活动。
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基本上采取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面授式培训仍然是主要形式,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还是少数。这样既不能满足学员的个体需要,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分为培训和考试两大环节,其中考试部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实施。教育部推行该计划的总体部署是:2005年组织部分省市试点;200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到2008年底,全国1000万以上中小学教师的绝大多数普遍参加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而目前,黑龙江省参加培训的教师还没有参加过考试。这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难以形成学习的紧迫感,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培训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综合以上的几个问题,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健康有序和科学发展,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规范教育技术培训,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省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本地相关培训项目,确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教育技术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把重点放在对教育教学最关键的内容上,即核心内容。当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由于新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必须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的培训,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而中老年教师大多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但对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普遍感到困难,应以多媒体cai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
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引导教师通过光盘、文本等优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集体研修,以解决部分地区硬件设备陈旧,且设备不足的问题;要制订详细可行的培训方案,要注重实效,在教材设计、培训形式、教学方法上力求刨新。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与开发,尽早为教师提供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ip资源服务,以满足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