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平台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大全11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21:29:00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终身学习为基石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职前教育所学习的知识已不足以支撑教师的职业发展。于此,以提高教师素质、以专业化为方向的教师在职培训的作用也便凸显出来。然而,就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实际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影响着在职培训作为教师获得知识、提升素质的主要支持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

  走进每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都会有教师正在接受或者已经完成了在职培训,而要谈起参加培训的目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或者是为达到相关要求,以后晋级职称用。在问及参加培训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时,多数人都认为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拓宽自己的教学科目。这些教师大多是小科教师,他们对自己的教学科目不是十分满意,更钟情于其他主科的教学,或者说是给自己一条后路,所以参加其他学科的培训以拓宽自己的教学科目,一旦自己所教授的科目有减员或其他变动,自己还有一个科目可以任课。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率并不是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真正能够把在职培训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途径的教师虽然不是很多,但毕竟还是让我们欣喜地发现这部分人的存在,而以此为目标的培训才是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本线.乏于创新的培训形式

  在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实践中,倡导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的同时往往却习惯性地选择背道而驰的培训形式――集中讲座和授课是惯用的主要的培训形式。这使得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难以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而且,培训中一方面强师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一方面却沿袭固有的灌输式的培训,不给参培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这种培训,导致形式和教师教育观念脱节,成为中小学教师坚持错误观念的“榜样”。当然,不能忽视的是,一些如远程教育、研讨会、专家引领、“参与”等培训形式正开始逐渐受到关注。这些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的教师培训形式出现了创新的努力迹象。但是,这些形式大多只是原先统一规定式培训形式上的改良,并没有本质性变化,单向的、灌输的特征仍有体现。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培训形式的作用和影响还没有线.自上而下的课程设置

  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教师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获得专业发展的必需,需要切实有效的培训课程内容,而不是简单地讲授书本内容、形式化地传播教育理论所能满足的。然而,在我国现有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培训课程往往是培训机构根据相关部门的计划和要求,自上而下、一刀切地安排和设置的,甚至将学历教育课程翻版作为培训内容的也屡见不鲜。这样的课程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视理论多于方法、重视准备好的课程内容多于教师实际需求的问题。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获得的是那些在书本上、网络上可以轻松看到的、明确的理论知识,而真正“能用、会用、用得上”的切合实际的知识却“可望而不可及”,进而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泛亚电竞平台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大全11篇(图1)

  评价是培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现行的评价方式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成人教育的方式,通过最终的一次测验或作业来判断教师的学习情况。曾经有一位教师坦言:“参加培训学习没有多大收获,只能说是双方完成任务,考试检查时互相传抄就能通过。”这种将教师的学习效果量化为分数成绩的评价方式,对培训给教师什么样的帮助、程度如何等综合情况不予考虑,难以掌握教师学习的进展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评价中教师主体地位缺失,评价内容单一、说服力差,造成很多中小学教师消极对待培训、缺乏学习的主体精神。不得不说这样的囿于表象的评价方式成为了教师在职培训的一道瓶颈。

  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有效运行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大到国内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小到一台计算机的使用,都可能影响教师培训效果和效率。

  概括而言,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济投入以及激励措施、国内外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新技术发展等。这些外部因素影响着教师培训的目标选择和培训行为的结构性调整。

  内部因素包括:教师本身的因素,诸如教师的学习需求、工作繁重程度;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设备以及培训内容、方式;教师任职学校对在职培训的态度等。内部因素的核心是“人”的因素。其中,教师本身对于培训的认识和态度,是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关键;培训机构的师资、组织管理、培训内容的设计等,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效率;教师任职学校对在职培训的态度,则会对教师参加培训的可能性、积极性和连续性产生影响。

  不同的培训观导致不同的培训制度和培训政策。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正处于从“补课论”走向“专业发展观”的转型过程中。国家的教师培训制度与政策、以及当前基础教育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政府要求等,也应该以促进教师的学习与发展为价值取向,由重视教师的“知识”、“技能”取向逐渐转变为重视教师的职业能力的专业化。在制定、实施教师培训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时,不仅要具有推动全国整体性的教师培训的进程的作用,也应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观;既要有助于各级政府和部门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各种培训活动的保障条件的落实,也能够通过制度性的措施促使教师形成不断学习与研究的精神,为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提供制度化的、长效的、稳定的平台。

  参加培训教师的动机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些受外在刺激,如职称、学历或学校(管理部门)要求而被迫参加的培训动机,将削弱教师学习的热情,减少教师参与程度,也难于让培训者随时根据教师需求改进培训课程,最终使培训成为一种形式。因此,剔除教师参加培训的功利观念,将外在强制要求变为内在意愿,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愿望和需要,才能发挥教师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实现培训的目的。而怎样才能让培训由要教师学变为教师“我要学”?使教师明确学习的意义,保持学习的精神和意识,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在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具有发展性的前提下,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应该研究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最恰当的教育教学策略,指导每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为了更好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应有作用,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终生学习。这既是教师应有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是实现教师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体现现代教育特点的教师培训应该是实践性的、研究性的、反思性的。与此相对应,培训方式也应从“训练”走向“开发”与“发展”,建立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培训。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将经验共享、参与互动、实践反思、行动研究等作为优化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进修培训相结合、国家培训与地方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与问题研讨相结合、泛亚电竞官方专家辅导与自学交流相结合、校本教研与自我反思相结合、网络培训与文本培训相结合的多元培训方式。同时,还应注意创设有利于培训对象参与、交互作用的良好氛围,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任务驱动,从理论提升与案例研讨两方而开展培训活动。

  传统的以教师集中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活动,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培训者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实行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形式和统一的标准,培训中的“统一”,在教师个体、学校、地方,甚至是全国,都能够表现出来。但很显然,即使是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都抱有明确学习目标和期望,但因个体能力、经验、专业基础的不同,参加培训的最终目的和近期需要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培训课程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教师个体的内在需求差异,考虑到具体教学实践多元性对教师发展的不同要求,考虑到学校对不同教师的不同要求,考虑到发展不平衡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对教师与教学的不同要求。根据这些“不同”,合理设置多层次的课程内容,在尊重参训教师个人愿望和个人差异的基础上,提供适合不同教师及同一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的课程,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课程来参加培训,满足教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增强在职培训的实效性。

  由于教师面临着职业发展的任务,因此他们会根据自己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在形势的变化和自己发展的需要,根据自己生活以及职业发展的变化,来调适自己参加培训的兴趣,关注那些与自身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所需要的东西。而如果教师在培训前只是旁观者、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没有选择的权利和空间,那么这种忽视了教师的实际需求的培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以培训者为中心的过程,将会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大大降低培训的有效性。因此,了解广大中小学广大教师的培训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应该也必须成为教师培训活动的起点。培训需求的分析不仅从本质上决定着培训能否沿着正确的需求前进,而且还是培训其他阶段的实施依据,影响着培训机构能否设计和提供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考核标准,对培训的有效程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需求更多的指向于教师如何在自己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提升自己、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而且教育的延时性效应与教师培训的实践指向特征也决定了培训的效果只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体现出来。因此,在评价方式上,我们关注的也应不仅仅是知识取向,还要包含成长取向,不能只面向过去、着眼于教师之前的学习表现,而要更多地关注培训对于教师今后发展的影响。换言之,判断教师培训的目标实现与否,不是在于教师通过培训掌握了如何多的知识和理论,而是看培训是否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有助于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否能够促进教师对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认真的自我认识和思考、寻求自身的完善和职业生涯的成长。

  当前的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职业的发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职培训必须要顺应并且满足这些要求,不断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教师在职培训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和系统,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持续的研究和关注,获得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1] 姚馨丙,王灿明.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

  [2] 应跃兴.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继续教育研究.2007(1).

  [3] 杨超有,韦莉娜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回眸与展望.教育与职业2006(14).

  [4] 任学宾,张曦艳.教师继续教育的六大问题.继续教育.2002(5).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部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部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泛亚电竞平台,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

  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泛亚电竞官方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教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小学教师及教育科研、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小学教育专业的质量提升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目前由于各高校不断进行扩招,教师的准入向社会放开的原因,使得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类毕业生也开始选择小学教师岗位,这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影响该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还包括师范学校的教师本身教学素质不高,制约了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势在必行。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已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在逐步完善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的方式。与其他类高等院校教师培训不同的是,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训必须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并能够具有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本身的特色。由于教师技能培训关系到小学教师专业教师专业化程度以及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刻不容缓。但是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领域,大部分院校都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探索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实行了扩招,增加了学生小班授课的难度,然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又很难做到创新,导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自我为中心,直接教授学生“做什么”和“怎样做”,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明显,同时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尽管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能够对其进行模拟训练,包括教师备课、教师讲课以及教师教学案例分析等,尤其是近年来微课教学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但是由于微课教学方法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较重,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还无法做到普及,即使实行微课教学的院校也会因为教师本身缺乏自我反省意识,没有真正发挥出微课教学方法的效能。总之,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在教师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面还存在欠缺。

  通常,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会选择在课堂进行,然后根据教师的备课和经验进行授课,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作为听课者处于被动方,在努力对教师教授的的知识进行记忆的时候,失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是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理论知识过多、教学任务太重,已经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也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此外,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基本都是一个套路,难以调动学生的情绪。

  当前影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的原因还包括我国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化建设落后。随着我国教师改革的不断进行,很多师范院校逐渐向综合性高校看齐,严重削弱了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师范性,加上小学教育专业本身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的教学倾向,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非常不利。我国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化建设落后主要变现在教育类课程比例低。目前的教师资主要科目有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能力,缺乏技能型课程的考核。由于课程是教师技能体现的载体,同时还是培养教师技能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教师技能课程化建设,提高实践类课程在教学课程中的比例,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对其影响最深的人,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基本都是以自己的教师为榜样,学习在未来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但是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不高,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极为不利。因此,各级教育相关部门必须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重视。

  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需要教育部门、各个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等多个部门的支持与合作,仅仅依靠小学教育专业自身无法实现。然而目前师范院校成为了教师技能培训的主要实施部门,并且属于教师技能培训的唯一主体,忽视了与其他教育部门支持与合作。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联系,建立规范的教师技能培训系统,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之间的合作,确保教师技能培训按照协同性原则进行,真正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创造条件和有力支持。

  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属于一项长期且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为教师技能培训打下基础和后盾。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从增加教学经费投入以及设立教育教学资金建设等方面,加强教学场所和教学硬件设备建设,确保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工作的基础实践条件良好。此外,为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的提升,同时也保证学校教育计划的顺利完成,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将教育经费合理分配,相关教育部门和政府也要对学校的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确保教育经费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小学教育专业还要根据《教师职业技能证书》中现有的制度,对教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进行明确,并将其作为教师技能训练的依据和目标,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技能专业化水平。

  首先,对教师培训体系进行优化的前提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不仅可以保证培训过程的主要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还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培训任务的重视度。完整的培训计划应该包含七部分内容,即培训目的、培训的内容、培训讲师、培训时间、培训地点、考评方式、调整方式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当属培训目的,培训目的的制定必须结合小学教育专业本身和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能够对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有所帮助,目标制定的过高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目标制定的过低会影响教师的发展。

  ①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在职学习,继续攻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获得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学校新增加的专业,更需要对教课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和进修,努力提升学校在本专业的教授水平,避免新增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法就业的现象出现。

  ②就目前的学校发展来看,校企合作是学校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一大捷径,同时也是提升教师技能的方式之一。学校可以努力与多家企业或者中小学校进行合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将本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分配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中,确保教师和学生能够掌握一线的实际需求,进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教学方法,符合社会需要。

  ①对学历较高、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进行技能培训,确保这些高学历教师在拥有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相应的技术实践,甚至取得技能认证资格证书;

  ②对于在企业中选技术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泛亚电竞官方则需注重对其进行教育的在培训,保证这部分教师在理论教学部分的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曾提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像一棵树,浇了大量的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后期会发展病态,这也是很多小天才后劲不足的原因。由此可知,校外教育培训是存在于系统教育之外的一种补充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校外教育培训中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培训。

  相比于学校内的学科教育培训,从教育方法来看,学校教育更流程化,可变性弱;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表现为灵活性强、市场敏锐度强,可以根据学生特征迅速调整方法。从教育目的来看,学校教育强调系统,长远的发展;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注重近期成效性,很少顾及长远的发展。从教育的内容来看,学校教育注重系统性的传授知识,校外培训机构更多的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知?R或兴趣。

  教育培训行业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2016年行业规模约为4700亿元,据统计全国各级学生数目,已经从2012年的一亿三千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一亿四千万人,对于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需求量非常大。

  因此,在“应试教育”的感召下,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不同规模的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许多机构标榜自己有“名师团队”、可以“快速提分”(例如一个月内至少提高30分)、价格上“行业最低”,甚至还有一些保分机构(即保证在一定期限内提分),在这些数量庞大、规模不一的机构面前,家长们显得尤其不安,因为大多数的家长仅能凭借宣传信息了解这些机构,而这些宣传背后,到底有多少事实,在没有衡量的标准前提下,家长们并不清楚。因此,他们只能说尽量选择名气大一些的机构,而任课的老师的程度,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校外培训机构质量是首要的问题,迫于经费的有限性,大多数机构在将重心转移到招生上后,在其他方面投资大为缩水,由此产生了很多仅有几个教室、或者仅有个别师资的机构。对于一些经费充足的校外培训机构,同样的理由,为了更多的招纳学生,会根据目标公立学校的分布,设置多个校区,并增加销售咨询人员的数量,增大自身的利润。

  这造就了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多,而其规模有限的局面。因为缺乏对招生以外的师资、管理上的投资,各个机构间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判定。规模小的机构在竞争中,不断倒闭,与此同时,又不断的产生新的机构,使机构数量多而小的现象不断延续。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教师方面投入较少,多数培训机构对师资自身程度的考察较少,甚至无考察。在后期聘用过程中,并没有因此增加相应的培训。有些规模较小的机构甚至没有常规的教研,教学质量完全没有衡量的标准。整个教学培训的过程,围绕家长的态度,在家长没有提出意见时,默认教师的水平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另外,学科性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是以传授某一学科的知识为主要内容,对于目前市场上的求职者而言,相对于其他技术岗,“门槛”比较低。这吸引了很多仓促入职的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很多求职者会选择“跳槽”到其他的工作岗位。

  另外,很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会采取聘任兼职教师的形式,一方面节约成本,一方面减少管理的压力。由于是兼职的形式,很多老师基本处于“来去自由”的状态。有些机构限于规模小,生源少的情况,甚至会采取临时联系的方式,教师则会根据学生的数量,随时更换就职机构。

  家长在选择校外培训机构的时候,往往根据培训机构的名气与宣传内容做出选择。为了尽量多的招收学生,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会给自己“拟定”一些特色课程,并在宣传上包装自己的教师,打造“名师效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家长很难了解到校外培训机构的真实情况。与此同时,部分机构也会采取“夸大培训效果”,的方式(比如短期提分,考满分)。由于教育培训行业彼此的竞争性和尚不完善性,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多数机构都是自行制定收费标准,在宣传背后就出现了很多胡乱定价收费的现象。家长们在孩子参与培训一段时间后发现,但由于缺乏以及不完善的管理机制,造成了退费难,维权难的状况。

  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以应试提分为目的。很多机构在设立之初,只考虑自己能否“盈利”。所以当生源数目不足以获利的时候,会根据市场的情况,增加课程设置。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会继续调整课程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考虑自己核心“卖点”是什么,只是一味跟随市场。

  在市场面前,部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把招到学生数量的多少看作是机构经营好坏的标准。为了争抢学生,很多机构在价格上大打出手,时刻关注着竞争对手的价目表,这么做的结果,只是破坏了行业本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单价低,上课次数多,效果未知,继而家长转而去其他机构的结果,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仅影响了行业本身的信誉,也促使家长对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多有抱怨、产生反感。

  目前,校外培训机构体现出来的一个特点是杂。究其原因,是行业内对机构的初始投资金额、员工数量以及收费等都没有明确的限定或者根本就没有相应的规范。所以,针??教育行业的现状,根据每个城市自己的情况,各地教育部门应当完善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以及设定后续的管理方案,健全管理。除此之外、在校外培训机构正常的经营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当进行每年一次的走访,确定培训机构最新的经营情况,以此来加强行业的监管力度。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教材体系、教师以及管理,因此,在机构经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教材体系的研发为核心、教师培训为辅助的结构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投资的侧重性上,校外培训机构应该更多的侧重于师资能力的提高,以及教材体系的完善性上,保证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在后期的运营过程中,才会在生源引进上发挥出重要作用。

  系统、专业的警察法学教育是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可以说,警察法学教育对警察教育的发展、对培养合格的公安警察执法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警察法学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警察学历法学教育和警察培训法学教育。本文就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其对策谈点体会。

  1999年修正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充分表明中国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党的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作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2009年12月1日公安部部长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时要求:在全面开放、高度透明的执法环境,必须更加注重树立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把这一理念根植于每一名民警头脑中,落实到每一名民警实际行动中,贯穿到每一项执法活动和每一个执法环节中。但在警察培训法学教育中,对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和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教育内容重视不够。

  (二)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论证,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内容没有完整建立和形成

  警察培训法学教育,长期以来是缺乏统一的完整教学体系。对各警种民警的法律专业知识培训教学体系既无完整的教学大纲也无学计划,更无具体的讲授体系和框架,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教学内容的确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时教学内容的确立是根据执法形势的需要来确立的,属于应急性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没有认真调研确立和形成。据调研,不少的公安院校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警种民警法律培训,常常不分警种和层次,只开设刑法、刑事诉讼法或与公安执法有密切关系的若干法律专题讲座,民事法律基本没有涉及。这样进行法律培训,常导致培训民警法律知识的单一、缺少系统性,民警培训后无法系统掌握与自身警种和层次执法所需要的法律知识。

  公安院校的培训法学教学,仍存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灌输的多,一言堂的居多,教师上课,满足于法律的注释,缺乏启发教学,双向交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够。有案例教学,也就是老师从网上下载几个案例供培训学员讨论或案例对抗辩论。担任法学培训教学的教师没有深入到公安执法一线,收集公安执法实践中出现的典型有指导意义的案例。在培训教学中的教师也较少深入公安执法一线了解公安警察执法的现状、难点和热点问题。法学教学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法学教学,贴近实战,学以致用严重不够,教师常常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的法律条文到抽象的理论的解释,授课内容,没有贴近公安执法实践,教师对公安执法实践的信息缺乏了解和熟悉,授课无针对性,对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内容,授课吃力、讲不清、讲不透,更谈不上形象生动、准确,解决公安执法实际问题。

  公安执法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公安执法的疑难问题经常出现。但法学培训教学的内容,仍然是几年前就准备和编写好的讲义或课件。培训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远跟不上公安执法形势的发展变化。培训后的民警总感觉培训后没有新的收获,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各种警察培训不少,但大多数是分警种的极短的三至五天的专业业务培训,对法学教学内容根本无法顾及。由于培训时间短,课程内容多,不同警种的必需的法学教学内容无法安排。只能象征性地开设一、二个与本培训警种有关的法律专题讲座。如开办的国内安全保卫民警培训班,总共三天,只安排了一个国保管辖案件法律适用专题讲座(一个半学时)。时间稍微长的初任培训班和司晋督培训班,由于课程门类多,教学内容多,法学教育培训也只有象征性安排几个法律专题讲座。

  培训考试是所有课程或专题讲座全部内容的综合考试,法学培训教学内容只不过是综合考试中的一小部分,考试题目也是几年前就命好的题目,考试几轮后,所有的题目基本已全部泄密,每次考试就成为做练习而已。由于时间短,法学教学实训内容或训练基本没有时间安排和开展,实训内容和安排形同虚设。

  1.警察培训教育对警察法治理念教育对警察执法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安工作是执法工作,良好的法治理念是执法的前提和思想基础。但长期以来,警察培训教育对此认识不够或没有形成共识。

  2.警察培训教育没有真正认识到,公安警察的所有业务工作实际上都是执法工作,片面认为公安工作只是公安业务工作,培训中只注重公安业务专业知识培训,不重视法学知识培训和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培养。

  3.警察培训教育由于对法学教育的片面和错误认识,在制定警察培训大纲或方案时,重点考虑地是如何提高培训警察的公安业务素质和业务办案能力,较少考虑如何提高培训公安警察的法治理念、执法理念以及岗位执法能力,必然导致培训教学中法学教育内容缺失或内容极少的现状。

  4.导致警察培训教学民事法律知识培训内容重视不够的原因是,认为民事(间)纠纷是法院管辖的案件,基层组织调解的事情,与公安工作关系不大,但事实情况是大量的民事(间)纠纷与违反治安案件牵连在一起,不少的刑事案件、违反治安案件是民事(间)纠纷引发或延伸,与公安执法密切相关。涉案群众常常请求公安机关处理或调解,但处理案件的民警民事法律知识十分缺少,甚至空白。处理或调解群众请求的民事纠纷案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引发群众申诉、信访。

  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警察其应当具备的岗位执法能力和核心执法能力及素质,制定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领导职务警察法学教育培训大纲和计划,在大纲或培训计划中,对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领导职务警察其应当具备的岗位执法能力和核心执法能力及素质应当具备哪些专业法律知识点作出明确规定,便于法学培训教学的开展和进行。

  (二)实施贴近实战、贴近公安执法实际的法律专业培训内容,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措施

  质量是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在职民警培训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贴近实际需要的警察实战训练和实践性环节的培训较少,警察培训教与学两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单纯完成培训任务的倾向。再加上现有培训内容陈旧、滞后,范围狭窄,缺乏针对性;任课教师缺乏公安执法实践经验,对公安执法新问题、新情况缺乏深入的研究,授课内容难以与公安实际执法相融合。这是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要真正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主要在于培训前就要组织任课教师深入基层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编写了贴近实战的培训教学大纲和讲义,并在培训过程中增加实战训练时间和内容。在职民警培训只有在培训内容上切实改变以往重过程轻实效、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从公安执法实际出发,突出实战训练和实践性环节的培训,才能较好地提高培训质量。

  不能针对在职培训警察的实际特点因人施教,仍旧沿用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培训缺乏吸引力,学员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应付考试,培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采取切合公安执法实际的法律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剖析、典型案例经验总结和探讨等授课方式,能较好地提高在职培训民警的学习积极性,使在职培训民警易学、易懂、易会。只有在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单一的授课模式,注意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领导职务民警的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激发在职培训民警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训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具体对于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学基本知识的法律课教学,应把课堂上教师精讲与学员的自学、课堂讨论和教师辅导给合起来进行教学,彻底摈弃单一陈旧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注意课堂上提问、设问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教与学双向交流,切忌“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讲授的内容应少而精,重点突出,难点讲清讲透,以学员够用为原则。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执法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调动学员学习法律理论、法律基本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充满学习欲望,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

  对学员法律课的考核要改变单纯以笔试定优劣的考试方式。要采取笔试、口试、动手操作能力、案例分析报告、案例辩论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笔试、口试的考题,应特别注重必备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基本知识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考核。考题应取消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填空题和简答题的题型,可采用进行分析、理解的判断题、辩析题、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等考试题目类型。

  (五)担任培训教学的教师熟悉了解公安执法,是提高培训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要打破目前法律课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僵化的教学局面,必须让教师多接触、了解公安业务和公安执法的实践。担任培训法学教学的教师应定期到公安执法部门锻炼,努力使自己成为通专结合的“双师型”的教师,既具有较强的法律课教学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公安执法能力,同时有较宽广的法律知识和某一法律学科专门的特长。

  广东省山区县较珠三角地区而言,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发展迟缓,教师职后教育发展不平衡,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尤其少。笔者对省内山区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情况和需求进行了调查,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如下。

  调查显示,-方面,由于广东省山区县经济不发达,经济效益低,存在财政用于投入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广东省财政统一转移支付用于继续教育的费用数目不多,分配到各个山区县的金额较少,不足以满足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小学办学经费较少且缺乏额外的创收经费,因此难以支付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所需培训经费。即便上级组织免费培训,教师所在小学也难以负担教师培训所需的路费、住宿费、餐费等基本费用,若教师自己承担部分费用则无形中加重教师的经济负担,影响教师培训的积极性。

  由于广东省山区县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与珠三角地区教师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出现教师外流现象。同时山区县小学教师人编偏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补充不及时,致使教师工作量普遍超负荷,影响其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教师教学工作与接受继续教育相冲突。教师除正常教学时间、课后批改作业、批改试卷外,余下时间已所剩无几。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工作地点与学习地点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影响继续教育效果。

  调查显示,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与教师继续教育吕标之间存在差距。培训内容陈旧空洞,缺少时代气息;培训方式单一,忽视小学教师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没有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过程中双方缺乏交流沟通,培训后缺少跟踪反馈,这些均影响了培训效果。

  由于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所以选聘继续教育师资时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有针对性的考核措施。一些地方选聘培训教师时,或依据平时表现或因私下交情较好而选聘其为培训教师,造成培训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理论水平较低,思想素质较差,责任心不强,不熟悉新课程的实施情况,导致培训效果不佳,难以满足一线.远程培训硬件设施落后

  虽然广东省山区县每个中心校已基本实现宽带上网,但有些学校仅拥有较少的计算机,不能保证一人一机;个别学校虽然配备的计算机数量较多,但由于网速慢等原因影响远程培训的效果;部分学校虽然硬件设施到位,但是由于教师基本电脑操作技术的欠缺而降低了参加远程培训的热情。总之,大量山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较差使得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难以落实。

  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号召,笔者结合广东省山区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以推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的规定,确保教师培训计划的实施。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广东省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同时,各小学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学校所属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下,教师本人、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按照一定的比例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学校也可通过校办产业、教育融资、集资办学等途径拓宽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此外,培训机构和受培学校协商后,可组织专门人员送培下乡,以解决山区县小学教师受培人员分散和经费紧缺的困难。

  (1)设置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弹性机制,安排多个培训时间,可供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将继续教育与教师的工作生活的矛盾降到最低。

  (2)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应措施,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与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挂钩,与教师的考核评估相联系,构建督促机制,以激发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进而保证学习时间。

  (3)学校可采用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多元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鼓励教师通过教师轮班制参加继续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远程培训,借助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便捷、民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1)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科教师对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需求的差异性,定位不同的培训目标,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采用分层培训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受培人员设置个性化的培训内容。

  (2)尊重受培教师自身原有基础,密切结合教学实践,根据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育新理念、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出发,传授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同时传达最新教育信息,引导小学教师结合自身教育经验对模拟教学情景和案例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理性分析,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结合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借助网络资源实现“订单培训”。培训方制定“菜单”,教师自主选择所学课程并自选上课地点,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同时,结合调研结果和新课程改革中常见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打造“培训学习包”。“培训学习包”涉及考试大纲、教材并附带配套的习题册、自测题、视频讲解等资料,使受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远程培训受益,增强继续教育的有效性。

  (4)加强课程开发机制的监督力度,从学科发展本身和教师需求出发,督促出版社开发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培训教材,构建内容设置比例合理、与培训目标相适应的教材体系。也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小学骨干教师和小学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继续教育教材,保证培训教材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加强继续教育教师与小学之间的沟通联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联系点,并根据联系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制度,教师可通过随堂听课、参与教研活动、与一线教师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状况。

  (2)充分利用市、县基础教育教研室的资源,搭建继续教育教师全面了解小学受培教师需求的纽带,参与教研室有关教研活动,及时了解前沿信息,把握继续教育发展动向。

  (3)适当引进教学实践丰富、教学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退休特级教师或高级教师作为开展继续教育的兼职教师,选拔有深刻课堂体会和生动课堂教学案例的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加人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总之,在引进人才、壮大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建立专、兼结合的继续教育师资资源库,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4)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继续教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更新教育信息,夯实教育理论功底,提升现有教师从事继续教育的水平。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l:8-15

  [2]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8

  2.培训教师“同窗坐”。为了追求培训的规模和效率,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大多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凡是参训的教师,不管经验阅历与年龄职称、教学能力与知识水平差异有多大,都通通“同窗听课”。这种只求解决共性问题的“大一统”培训,忽视了对教师个体 “个案”分析,偏离教师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性不强,在许多方面是很难满足参训教师需要的。

  3.培训模式“单打一”。无论开展的岗位培训,还是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贫困落后地区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研讨、重接受轻反思等问题,在培训过程中过于强调对参训教师的单向接受和外在给予,而忽视教师作为培训主体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实践锻炼、自我诊断与反思。这种“接受式”培训模式,参训教师虽然有些收获,但由于内化程度不够,认识肤浅,很难学以致用,所以培训效果是有限的。

  5.培训资源“老少穷”。目前在贫困落后地区教师培训机构中,能够胜任培训工作的师资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却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的引领;另一方面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中青年教师,又缺乏在中小学教学的实际经验。又加针对农村教师培训教材的匮乏和滞后、培训信息渠道的闭塞,很难组织让教师们满意的培训。

  6.培训经费“愁煞人”。在贫困落后地区,由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师培训经费一般是由教师本人负担。贫困落后地区的教师收入本来就少得可怜,又加之“半边户”多,一个人要负责家庭几个人的生活,教师们的负担够重了,哪有多余的钱用来培训,有时为了晋职,硬着头皮去培训,普通话培训、计算机培训、岗位培训……七七八八,几乎要花费一家人几个月口粮。

  7.培训结果“难如意”。目前的教师培训主要进行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领会与学习,这种培训形式对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的提高应当说是一种花费不多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然而从实际操作看,效果似乎不太令人满意,教师学时似乎对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等感到很新奇,认为使用起来肯定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会大大提高教学成绩,可是回到单位后,用起来感觉如同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不如老东西、老办法用起来顺手,过不了几天,仍是“涛声依旧”。

  1.各级政府应明确责任,切实保障贫困落后地区教师教育的投入。在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经费短缺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政府应给予专项投入,用于教师培训,为教师培训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2.转变教师观念,形成终身学习氛围。通过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使全体贫困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培训学习,是工作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造就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需要。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培训学习,逐步达到在教师系统内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氛围。

  (1)培训者要走进教师的经验世界,关注教师内在需要,帮助教师整理自己的经验,找到经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及时组织、调整培训内容。

  (2)重视收集农村教师培训需求信息,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单位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听课与交流,以及观察了解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等活动,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对症下药安排培训内容。

  (3)在教师培训中,应安排多种多样的符合贫困落后地区教学条件的教学观摩活动。如:听骨干教师的公开课,展示他们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的经验和技巧,供培训教师学习和借鉴;又如,请优秀教师进行说课,学习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取新课程教学的优秀教案,请专家进行点评,并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培训教师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认识、掌握并创新的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在此,笔者就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做一些浅要的分析。

  观念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调研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着质疑,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过于分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见得就好,而且认为目前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也不错,由于这些观念上误区,致使仍习惯与传统授课的模式,一些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热情不高。

  由于观念的陈旧导致了培训目的的不明确。开展技术培训,目的在于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掌握教育新技术,并辅助与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而一些地方对过分的强调培训人数,培训效果的好坏仅以教师是否考试及格、是否拿到证书或是会做课件为评价标准。为此,教育有关负责人强调,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掌握技术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技术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如果只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范畴,停靠在技术的亮点,教师只学会把教案生搬到电脑上,那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培训也就无法促进受训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只仅仅为了考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

  据调查,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是欢迎信息技术培训的,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比如,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简单的理解成全体教师集中培训,教师不论学段、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到基本操作还行,但讲到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和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教师培训要求也就不同,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时,兴趣就大大的降低了;另外,虽然要求上机时间应占到整个培训时间的三分之二,但有些地方因开办规模过大,设备过少等原因,仍以从上到下“满堂灌”的培训方式为主,教师想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太少了,培训方式的“一刀切”,使教师对不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培训产生了不满与懈怠,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与形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即不能保证促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和,也不能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的效果当然就无从谈起。

  调查显示,目前广大农村担负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的培训点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专业或是电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寥寥无几,专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学科教师经过培训或从其它行业招聘而来,这些教师绝大多数都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桶水”。有些教师反映,一些培训班的授课教师有的只懂技术,不懂教学;有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不注重教材的研究,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法的探讨,并因材施教。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枯燥,淡化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如何引导参培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所教学科中。

  要使培训活动坚持下去,就应为教师提供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很困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目的是服务教学。而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后,要么是学校硬、软件资源的短缺,无法运用计算机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致使参培教师有劲使不上;要么是学校领导观念跟不上,无法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将信息技术服务与教学的积极性;要么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出现严重的断层,久而久之,教师所学的就会逐渐淡忘,难怪有些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感到困惑。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上的“空中楼阁”,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农村中小学面对现代教育的落后面貌,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是不够的,应想法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不足。比如争取学生家长的赞助,挖掘学校自身潜力,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软件输入资源库,使之完善和不断的丰富,以此优化设备,为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搭建舞台。(2)改革评价体制,建立激励机制。为使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教育技术,使应有的设备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有意识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使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并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其实,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远非以上诸种。高水平基地的欠缺、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等都是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要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务必从中小学教师教学实际出发,面向中小学教师,研究中小学课程;从本地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为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科整和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中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随着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紧跟社会潮流,保持独立学院的特有优势,促进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需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新教职工入职培训则是师资建设的第一步。这一步将直接影响着教职工对学校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的形成。新教职工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将要面临陌生的同事、岗位、规则等等系列的改变和适应,若这一环节处理不当,于员工自身和聘用单位而言都会带来不利影响。社会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大重要领域。但是,目前学界对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关注对象多集中在学生身上,对教职工关注较少。因而,本文试图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去看待、解决新教职工入职培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培训效果,使得新教职工能够快速地适应学校生活,学院也能快速收获优秀师资为学生、为学校服务。

  1,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新教职工入职培训一般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3-5天。因时间紧迫,故而培训方式多以讲授为主,把学院理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技能技法等内容对新聘教职工进行填鸭式灌输,并且希望其能迅速吸收上岗。然而,这样的培训方式于新聘教职工而言,是枯燥乏味且极具压力的,很多培训内容只能做到接收,却没有办法吸收,这会造成员工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将极大地影响培训目标的达成。

  (1),忽略了新教职工学校生活环境适应这一方面的内容。刚刚进入学校需要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和人。很多新教职工关心的基本衣食住行问题,在入职培训中并没有得到相关重视,这一类经验的获得多从老员工口中得知,或者自己慢慢摸索。

  (2),新教职工角色转变问题关注不够。这一问题涉及到教职工的心理问题,即角色转变。新聘教职工原有角色各有不同,可能是学生、可能是企业员工、还有可能原本就是教师,但是,他们都将面临着向“独立学院教职工”这一角色的转变,如何适应、习得这一角色,是他们需要学习的。

  (3),技能技法培训缺乏实操性。为了让教职工尽快上岗,目前独立学院的新教职工入职培训多数以讲授为主,对于一些技能技法的学习,没有办法让新教职工逐个演练实践,去消化吸收培训教师所讲授的东西。例如,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如何备课,有哪些资源可以用于教学,如何写好公文,如何使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等等,这些热菖嘌凳倍蓟嵘婕暗剑但是也仅限于培训师的讲授,并没有让被培训者亲自上手实践。

  (4),培训缺乏针对性,分口培训效果有待商榷。由于学校举行的新教职工入职培训所针对的一般是全体新教职工,他们来自不同的部门,可能是行政,也可能是专业教师,还有可能是教辅或者工勤人员。这就导致这种集体式的培训缺乏针对性,而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岗位培训则下发至二级单位,使其进行该岗位的针对性培训,但实际操作来看,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一些二级单位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组织此项工作,这就导致部分岗位的分口培训效果欠佳。

  1,要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吸引力。培训形式不能囿于讲授,需调动被培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感官,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2,要关注教职工本身,构建其支持系统。学校社会工作者需充分开发其非正式网络资源,为新聘教职工搭建良好的个人支持系统,解决其生活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要关注其个人网络工作,新教职工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首先识别网络中可以提供帮助的主要成员,然后与这些有能力及愿意提供帮助的网络成员接触,建立或强化一种支持的关系。同期进校的新教职工、宿舍的邻居、同一教研室的同事、老乡等等都是其良好的支持系统。

  3,完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首先,建议适当延长培训时间,让新聘教职工有时间去接纳吸收培训所授的知识,避免时间紧、任务重所带来的二次压力。其次,培训需增加教师心理调适相关内容,有关心理的培训,不能仅仅关注到学生,也应该关注教师。在新教职工培训中,除专业教师讲授外,可让经验丰富、入职时间长的员工也参与进来,运用小组工作,分享其日常排压、解压的小技巧,以及初入学校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内容,这可让新教职工从中获取有益经验,加快融入学校生活。最后,注重实操,提升针对性。所培训的内容需具有可操作性,这里既包括内容的可操作,也包括方式的可操作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学习型小组的开展是有益的。运用教学经验或岗位经验丰富的教职工在这一类小组中进行示范和传帮带,让新员工迅速上手,既避免了大班教学的空泛,也使得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4,加强培训监督,保证培训效果。任何一项工作,若缺乏监督,其效果都会有一定折损。故而,下发到二级学院的分口培训,除了需加强上级部门的监管,同时还需要加强其自身及部门之间的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这样才能保证分口培训的培训效果,让新教职工入职初期迅速获得相关技能,为学校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加强幼儿对英语的学习。而要想学好英语,接受英语教育及培训必不可少。目前,全国各地的幼儿英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在大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幼儿英语热”。然而,在幼儿英语培训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培训目标存在差异。在现阶段的幼儿英语培训过程中培训目标存在差异,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换言之,就是幼儿英语培训缺乏统一的培训目标。许多幼儿英语培训既没有统一的培训目标,又没有统一的培训任务。不同的幼儿英语培训设置的培训目标不同,一部分幼儿英语培训把目标的重点放在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上;另外一部分幼儿英语培训把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基础能力的锻炼上。此外,还有一部分幼儿英语培训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进行幼儿英语培训时比较盲目。由于培训目标存在不同的差异,导致幼儿英语培训分门别类,五花八门,实际的培训效果也就参差不齐了。

  2.培训方法存在问题。在现阶段的幼儿英语培训过程中,其培训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幼儿英语培训教师缺乏相关的培训经验,在培训方法上照搬其他学科或教师的模式,导致培训方法与实际培训目标不相符的情况出现,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幼儿不愿学英语,或者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更谈不上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了。此外,由于培训方法存在问题,还导致幼儿英语培训的效果不佳。

  3.培训内容具有盲目性。在现阶段的幼儿英语培训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英语教材,致使幼儿英语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培训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想教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而不是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及其特征制定培训计划。对于培训内容也未进行必要的划分,对于简单知识和较难知识没有合理划分,导致有些培训内容具有较大的难度性,超出了幼儿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此外,由于未正确划分和准确把握幼儿应该学习的知识和可以学习的知识,导致幼儿的学习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1.针对幼儿英语培训的特点,树立明确的培训目标。目标是行为的导向,目标能够指导行为。因而,在幼儿英语培训过程中,要针对幼儿英语培训的特点,树立明确的培训目标。要依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制定培训目标,在幼儿最大的接受能力范围内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提出幼儿英语培训的目标与任务。幼儿英语培训教师应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探索幼儿的英语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树立科学的明确的培训目标。

  2.改进培训模式,探索试新的培训方法。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落实内容的重要手段。若采用的方法方法不得当,就可能适得其反,或者导致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出现。因而,在现阶段的幼儿英语培训过程中,教师要改进培训模式,不断探索与尝试新的培训方法。举例来说,在幼儿英语培训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借鉴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或探索不同的培训方法,当然,这必须结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对于幼儿而言,做游戏的方式就比较适合他们,通过游戏、儿歌等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培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幼儿英语学习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内容。在幼儿英语培训中,其培训目标必须通过培训内容才能够实现。因而,在现阶段的幼儿英语培训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内容,所谓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内容,就是要在适合幼儿英语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明确的培训目标,安排具体的英语培训内容。幼儿处于记忆力较好、智力发育较快的阶段,教师要根据其所具有的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为幼儿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幼儿英语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主要有:第一、培训目标存在差异;第二、培训方法存在问题;第三、培训内容具有盲目性;针对幼儿英语培训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有:首先,针对幼儿英语培训的特点,树立明确的培训目标。其次,改进培训模式,探索试新的培训方法。再次,结合幼儿英语学习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内容。通过各项措施,以期提高幼儿英语学习效率。

  [1]郭蕊.幼儿英语培训之我见[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10): 144.

  [2]宋泽华,陈乾峰,邓丽芳等.我国城市学前幼儿英语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3,13 (4):110-113.

  闭环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已经运作成熟,其程序基本为:确立控制标准、评定活动成效、纠正错误手段,消除偏离标准和计划的情况。经过笔者在工作中的实践,将闭环管理模式运用到职工培训中,能够有效提高培训效果,也是促进培训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笔者不去表述培训的形式,重点浅析培训闭环管理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

  目前,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培训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从职工上岗前必须接受规定学时的安全培训到上岗后开展常态化的素质提升培训,都不难看出,培训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培训实施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培训计划不合理,想到哪做到哪,没有整体规划;二是培训实施时,没有采取很好的形式,气氛冷淡,效果不佳;三是培训考核流于形式;四是培训效果无人问津;五是培训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这样一来,培训就流于形式,看似轰轰烈烈,其实“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要把培训落到实处,可以尝试采取培训闭环管理模式,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培训需求调查是培训工作的开端,开好头,万事不难。一个好的需求调查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首先,要制定年度需求调查。调查人员要对本单位的职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重点从年龄、学历、岗位工龄方面入手,做一个人力资源的分析,掌握人员的结构构成。

  其次,要做好人员入职培训情况和素质情况两方面的调查,入职培训经过一定时期要开展再培训工作,素质提升方面就存在个性的差异,需要用人单位做好配合,整理出详细的分类。

  第四、制定月度培训计划。月度培训计划就是对当月的培训工作的一个指导性的计划,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落实到具体的时间、人员、地点、内容等信息。

  在此强调,年度计划在每年的12月初开始制定,月度计划在上个月的中旬就要开始制定,否则,需求调查工作就不能完成,直接影响培训计划和下一步的培训实施工作。

  培训实施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展示过程,是职工受教育的具体体现。作为培训管理人员要尽可能的组织好这个环节。主要包括职工学习培训时间是否与工作作息存在较大冲突、培训场地的选择、培训工器具的准备、培训教师的服务等等方面,是培训管理工作者考虑最多的环节,也是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培训实施中比较受关注的是培训教师的授课质量和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培训管理人员最好全过程参与,及时掌握现场存在的问题,随时予以解。